馆藏精品
探索时光的印记
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
玉璧
· 青海省博物馆 ·
年代:青铜时代齐家文化
质地:玉
尺寸:外径14.4厘米,内径5.7厘米,厚0.7厘米
现藏于:青海省博物馆
展开剩余68%此件玉璧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。虽历经岁月侵蚀,部分残裂,但仍难掩其古朴之美。玉色青白相交,玉质虽不细腻,却有着岁月赋予的独特质感。其素面无纹,呈圆形,中间单面钻孔,肉大于好,经精心磨制。《尔雅·释器》中“肉倍好,谓之璧;好倍肉,谓之瑗;好肉若一,谓之环”的定义,从形制上为圆型带孔玉器划定了明确界限。该玉璧黄白沁色层层叠叠,似在诉说地下埋藏的漫长时光;青绿色内部中浅褐色草叶斑点纹若隐若现,仿佛将远古的自然景致凝固其中。这种青绿的玉色搭配局部白化现象,加之斑杂状和纹带构造,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。
在齐家文化的玉器体系中,玉璧多为素壁,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其分布范围东西近千公里,横跨甘肃、青海、宁夏等省区。这些玉璧的源头可追溯至原始的装饰环或纺轮,随着社会发展,逐渐演变为象征权力与财富的重要礼器,主要用于祭祀等庄严的礼仪活动 。
玉璧在古代礼制中意义非凡,是祭祀上天神灵的专属礼器。《周礼·春秋》记载:“以玉作六器,礼天地四方。以苍璧礼天,以黄琮礼地,以青圭礼东方,以赤璋礼南方,以白琥礼西方,以玄璜礼北方。”这清晰地展现了古人以玉器沟通天地、划分方位的宇宙观。《说文》将璧释为“瑞玉,圜器也”,点明了其祥瑞属性。从新石器时代起,玉璧便频繁现身于南北各地墓葬,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,始终承载着祭祀苍天的神圣使命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玉的意义远超其物质属性。古人将玉视为礼器、仪仗,乃至身份的象征,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提出“玉,石之美兼五德者”,赋予玉坚韧质地、晶润光泽、绚丽色彩、致密组织与悦耳声音五种品德,使其成为华贵、纯净与高洁的代名词。玉璧作为其中的代表,更是财富、身份与权力的象征,凝聚着古人对美好与神圣的向往。
青海宗日玉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个体魅力,更在于它是齐家文化“西玉东输”网络的关键物证。其工艺特征为商周玉璧的发展奠定基础,素面风格则保留了西北原始宗教的质朴审美。在科技考古不断进步的今天,期待通过先进技术手段,揭开其矿源与制作群体的神秘面纱,让这枚穿越千年的玉璧,为我们讲述更多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交流的故事。它不仅是一件文物,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,让我们得以触摸远古的温度,感受文明传承的力量。
完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线上,金河配资,股民之家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